移动支付的核心,是账户的归属,也就是说,这个钱包是谁的。
再进一步:
1. 钱包是谁的,钱包里面的钱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;
2. 清分体系是谁的。
支付宝实际上是个钱包,钱可以在钱包(支付宝余额)里,也可以不在钱包里,需要的时候(把钱从银行账户转进来)放到钱包里再花。
同样的,微信支付,京东支付都是钱包,作为用户来说,可以有多个钱包。
支付宝的快捷支付,解决的问题是钱更容易的(在需要的时候)能到钱包里去。
支付宝的各种应用场景,公交支付也好,打车大战也好,支付宝,及各种线下支付等等,解决的是钱(进了支付宝这个钱包后),怎么花的问题。
应用的场景越多(能花的地方越多),钱包的地位就越稳定,钱包的地位越稳定,钱包的所有者就越有可能把和自己相关的付款场景推荐给用户。
拿余额宝举例,其核心是个基金,但是,凭借更简单的支付,赎回体验,即便在相同的条件下,可能用户也更加愿意购买(相同收益,甚至更低收益)的支付宝。
在了解用户资金来源和使用去向(数据)的同时,还有很多其他的玩法。比如阿里的小额金融。这不就是把本来该给商户的钱,加个利息贷给商户吗?-- 大致意思。
回过头来看看在没有支付宝之前,谁在玩这个游戏。
1. 银行:每张卡即是资金的来源,又是个钱包,说是钱包可能有点过了,意思差不多;
2. 清分体系,这个原来是四大和银联 /VISA/Master 的生意,布 POS,做系统。
支付宝和各种钱包进来,在这两个原有的 Player 之间,又加了一层(也可以说两层),(钱先从银行账户进到支付宝钱包 -- 第一层,再从钱包从各种应用场景花出去 -- 第二层,在银联清分体系之前又加了层)。
说到 NFC。
NFC 是个能力层,承载而已,可以和业务层有关,也可以和业务层无关。
这个能力层可以放在两个地方,SIM(SWP 方案,也是所有运营商在推的方案)和手机(Google,Apple Pay,三星,小米)方案。
对于没有账户体系的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来说,做 NFC 实际上是(在移动支付产业链)给别人做嫁衣,如果成本不高,做个噱头挺好的,可能在其他特性差不多的情况下装个 B,比如 Mi2,雷军还跳出来说要拿钱出来做校园应用,等到不需要这个噱头了,就毫不犹豫的去掉,比如 Mi4。
运营商做 NFC,难度在于:
1. SWP 的成本依然比较高;
2. 通信账户系统和支付账户系统完全是不同的两个系统,无论是从要求,监管,结算体系都完全不同;
3. 培养用户支付(使用运营账户系统支付)习惯是个非常非常烧钱的过程, 翼支付搞的加油补贴,那纯粹就是拿钱出来贴用户,在运营商的考核体系中,很难持续;
4. 金融的 Player 还有顾虑。
移动持股浦发,算是个很大的进步,可惜的是效果依然不太好。
说个不算结论的结论吧
作为应用层,作为钱包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来说,现在需要做的还是增加应用场景,让钱更容易,安全的到钱包里面去,让钱包里面的钱更容易花出去。
他们现在考虑的应该是,如果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钱包,这个钱包是我的而不是别人的。
做不做 NFC 应该不是现阶段考虑的问题。